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海会传奇专栏】白鹿洞传奇:李渤深山养白鹿

©原创 2019-10-12 10:00  阅读:725 

【海会传奇专栏】白鹿洞传奇:第一期

李渤深山养白鹿/蓝天保

云缠雾绕的庐山,历来都是名士隐逸的理想之地。相传早在殷周之际,便有匡俗(一作续)七兄弟在山中结庐隐居,远离尘嚣,避世学道。故此名叫“庐山”、“匡山”、“匡庐”。到晋朝时又有“翟家四世”、“浔阳三隐”的说法。东林寺创建莲社时,其中便有十八位高贤为隐士,此后还有不少文化名人不约而同地来到庐山,过起了隐居生活。除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是庐山人外,山水诗祖谢灵运,诗仙李白,香山居士白居易,洛阳李涉、李渤兄弟,也都在庐山建草堂隐居过。

李渤(772--831),河南洛阳人,15岁时,与兄长李涉一同来到庐山,在五老峰下,发现一个林壑幽深、青山环抱、泉水涓涓、环境优美、能够静心读书的理想之地。于是兄弟二人便安菅扎寨在这里住了下来。一边欣赏庐山秀美的景色,一边潜心攻读诗书。

那一天,李渤早起在溪边漫步读书,突然听见远处山岩后传出一阵微弱的呻吟声,李渤觅着声音走了过去,发现岩石下有只梅花小鹿,正在溪水边舔吮正流淌着鲜血的伤口。李渤仔细一瞧,发现这只小鹿的身上有一道深深的口子,正往外不断地冒着血。李渤一急,顾不了许多,一股怜悯之心顿起,连忙脱下外衣,捂住小鹿流血的伤口,并随手把小鹿抱了起来。说来也怪,那小鹿像通人性似的,一动不动,非常温顺地依附在李渤的怀中。李渤抱着小鹿急急忙忙回到住处,并叫人赶紧找草药为小鹿治伤。

原来这小鹿是被人用弓箭射杀所伤,那身上深深的伤口正是箭羽穿过所至。为了医治这小鹿,李渤真是费了不少心思,在他的精心调理下,小鹿的伤终于全愈了。为了小鹿尽快长大,除了勤喂食料外,他还叫人专程到八里地外的小镇(南康)买来羊乳给小鹿增加营养。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李渤的细心呵护,小鹿一天天长大,身上还显现出一朵朵美丽的小白花。大家见小鹿长成这样,便干脆称小鹿为白鹿。

李渤时常把白鹿带在身边,好象是自己的孩子,整天形影不离,哪怕是出门访友,到集镇去买东西,白鹿也不离左右。久而久之,白鹿也很通人性。李渤很多事情白鹿也能为其代劳。于是,李渤需要纸笔,只要写个纸条放些碎银在竹筐中,挂在鹿角上,小鹿便会很快在集镇买回;酒喝完了,也可让白鹿如数去酤。白鹿和李渤之间如胶似漆,亲密无间,后来,人们干脆称李渤为白鹿先生。李渤读书的地方因四周青山环抱,从上往下看好象一个山洞,人们称之为白鹿洞。

在李渤居住期间,白鹿洞的名声越传越远,以至香山居士白居易在《重过江州,题别遗爱草堂,兼呈李十使君》的诗中,都写有“君家白鹿洞,闻道亦生苔”的诗句。诗人还在诗题后面特别注明:“李亦庐山人,尝隐白鹿洞。”由于李渤的勤奋苦读,“头悬梁,锥刺骨”,学问与日俱增,名声也随之远播,甚至有人称其为”李万卷”。这样全国各地的学子蜂拥而至,到白鹿洞求学,其中一些人尝到甜头之后,竟然不走了,要随李渤在此安心学习。李渤当然不便拒绝学子们的眷顾,只好请匠人搭了几间房子,让这些人住了下来。后来人越来越多,房子也不断地增加扩建,俨然成了一所学校,这便是白鹿洞书院最早的雏形。

其实白鹿洞书院得以正式创办,应该始于五代南唐中主李昇昇元四年(940)钦命的“庐山国学”,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由朝廷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机构。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南康军(今江西庐山市)时,重建了书院。朱熹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自南宋至清末数百年间中国文化的重要摇篮,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至今在白鹿洞书院的“先贤祠”中,所祭祀的先贤就有李渤,因此,说李渤是白鹿洞书院的开创者和老祖宗,应是不争的事实。

后来李渤破隐出山了,他那心爱的白鹿命运如何呢?原来,此白鹿本是南极仙翁家豢养的,为了考察李渤的为人品德,来到人间后,发现李渤很有爱心和善心,乐于助人,性情耿直,便高兴而去。它是从庐山天池山登天而去的,后来在那里留下了“白鹿升仙台”的遗迹。

白鹿升仙之后,李渤留恋不已,三天三夜都没合眼。李渤离开了白鹿洞,到附近的宝庵寺去了。这保庵寺自从李渤栖住过,便香火兴旺起来。后来,人们干脆将宝庵寺改名为栖贤寺,来纪念这位先贤。

饱读诗书的李渤,为人刚直,名气很大。元和初年,李渤的贤名传到了京城,户部侍郎李巽,谏议大夫韦况两次联合奏推李渤为左拾遗。李渤清高自重,对出仕做官非常谨慎,皇室的两次邀请都予以推辞。皇帝知道国子监韩愈是李渤的执友,便叫韩愈写信规劝李渤入仕。出于对韩愈的尊重,李渤走出了隐身河南的少室山,直到元和九年(814),李渤才应诏进京。李渤到了长安后,因个性刚直,不为权贵所容,不久便称病还家了。穆宗即位后,朝廷“求贤图治”第三次下诏,以著书郎(主管著作局,掌管文稿)职务下诏,李渤觉得这件事情对路,掌管文稿,著书立传,正是自己所爱。于是愉快地赴京上任,一年多后,李渤又到中书省任补阙(一个劝谏皇帝,举荐官员的要职)。

李渤从隐士,到应诏入宫,发奋敢言,胸怀抱负,做官尽职,深得天子的信任,皇帝对他的建议很重视,提他为给事中(在皇内廷服务的官职,皇帝的顾问官)赐紫金服(三品官)。

不久,李渤因“不避权贵”,再一次遭贬,长庆年间,来虔州任刺史,见黎民百姓为历年重税而民不聊生,便毅然上奏朝廷,为百姓免除“赋米二万石,废冗役一千六百人,移税钱二百万”,深得百姓的爱戴。

长庆元年(821),李渤曾调任江州刺史,到任后发现朝廷管理财政的官员张叔平不顾百姓疾苦,竟奏征追缴三十六年前所欠的四仟四百一十贯钱。李渤体察下情,为民请命,上书向皇帝报告说:“江州共管田二千一百九十七顷,今年巳旱死一千九百多顷,如今还要征收三十六年前的拖欠,黎民百姓实在负担不起。”他表示,如不准奏“臣既不副圣情,下不忍鞭答黎庶,不敢轻持符印,特乞放臣归田。”在李渤的恳求下,皇帝只好答应了李渤所奏,下旨曰:“江州所奏,实为诚恳,若不蠲容,实难存济,所诉逋欠并放”。

在那个时代,一个普通的地方官员,为了黎民百姓的疾苦,竟拿出自己的官职,甚至身家姓命,来为百姓请命,真是需要几分胆识和无畏无私的精神。这种舍身为民的壮举受到了江州百姓的颂扬。

李渤在江州任职期间,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功德无量的好事。当年江州城旁有一片广阔的水域,当地人称之为南湖,由于年久淤塞,每到汛期,洪水泛滥,淹没田舍,大有“水隔南湖人不渡”的窘况。李渤见此种情况,经走访调查后,决定排除水患,以解江洲百姓疾苦。于是,任职次年便组织人力清除淤泥,搜通湖道,并在湖中从南至北修筑起了一条长堤,长堤两岸排列巨形石条,湖边插柳,长堤之间又建一石桥。既能方便行人南北通过,又便于船只东西穿行。李渤为江州百姓做了件大好事,不仅为江州解除了多年的水患,又为江州增添了一道新的风景。每年春天,堤坝两岸桃花竞放,柳丝摇曳,真是桃红柳绿,春意盎然。人们为了纪念李渤的功绩,将长堤起名为“李公堤”,堤上石桥起名为“思贤桥”。

李渤是个饱读诗书的能人,对于道德教化和培养人才十分关心,在江州任刺史期间,自然也忘不了当年与兄长李涉在白鹿洞读书的往事,忘不了当年曾给他信心,苦心攻读书经的白鹿洞故地,于是他筹集银两,将白鹿洞房舍全面修缮,广植树木,增设亭榭,扩充规模,修葺一新。白鹿洞自此成为庐山一处名胜,为后来兴盛的庐山国学和白鹿洞书院奠定了基础,成为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并为“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   


10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