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海会传奇专栏】白鹿洞传奇:儒生三题“白鹿洞”

©原创 2019-11-08 11:38  阅读:338 

白鹿洞书院自宋至清保留了五十多处摩崖石刻,其中珍品有朱熹手书的“钓台”、“枕流”、“漱石”、“敕白鹿洞书院”、“白鹿洞”等。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紫阳,婺源人。淳熙六年(1179)知南康军(今星子、都昌、永修、安义等县),重建白鹿洞书院,为振兴白鹿洞书院有重大贡献。

朱熹也善书法,而且名重一时。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中就说:“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嫌寸楮,人争珍秘。”

朱熹书法初学汉魏,崇尚晋唐,主张复古而不泥古,独出己意,萧散简远,古澹和平,非流俗所敢望,大有晋人风致。当年,白鹿洞书院重修完毕,不久就被朝廷调遣到浙江任职去了。朱熹心里知道,自己身怀天下,白鹿洞书院是自己亲手重建起来的,这感情叫他难离难弃,可若真让他一生就呆在这里,闲倒闲矣,可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就无法实现了。朱熹决定把心中最珍爱的三个字镌刻在石头上,于是他写了“白鹿洞”这三个苍劲有力的楷书大字,让工匠镌刻在枕流桥西壁上,每个字径足有二尺多。如今睹景思贤,游人看到这“白鹿洞”三个大字,谁不联想到朱熹这位中国中世纪的高贤,当年如何为白鹿洞书院的兴盛殚精竭虑呢。

有趣的是,同样“白鹿洞”三个字在这里竟有三处。

第二处是清代嘉庆九年(1804)冬龚旭书刻的小篆(变体)“白鹿洞”。龚旭何许人也,生平不详。

还有一处也是篆体(变体)“白鹿洞”,但是笔画却粗得多,究系何人所写,既无上款,又无下款,故不得而知。

不过,这里面却有一个少为人知的故事。

一年秋天,有位中年儒生模样的人,来到白鹿洞游玩。这儒生也是满腹诗书,怎奈命运多舛,多次赶考,都是名落孙山。虽然他诗词歌赋件件精通,书法上行、草、隶、篆的造诣,亦皆薄有虚名。但人生苦短,如过眼烟云,不觉自己年已四十,复有何求,于是遍访名山,不顾山高水远,历游名胜古迹,只为心里解脱。

一到白鹿洞,他就被贯道溪中的摩崖所倾倒。于是慢慢地琢磨起来,当他在贯道溪上游东壁上发现朱熹书刻的行书“钓台”二字,时,那“钓台”两字的旁边还有明正德间,刘世扬书刻“意不在鱼”二字。

“钓台”为一大盘石,约四平方米,下有小溪,水不深,溪中仅有小鱼小虾。朱熹题刻“钓台",刘世扬书刻“意不在鱼",点破了朱熹到白鹿洞来办学,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宣扬他的理学。

联想起自己的遭遇,中年儒生大有感触。他一边看,一边思考,从题词的含义,到书法的精妙。时而赞叹,时而发呆。

在贯道溪的西壁,突然,他停住了脚步,因为他看到了朱熹的摩崖“白鹿洞”三个大字,又想到刚刚看过龚旭写的摩崖“白鹿洞”。

是呀,我遍访名山,却从未留痕,再说,这两处“白鹿洞”书法虽佳,却落入窠臼,未达炉火纯青。两处字,一处朱熹楷书方方正正,一处龚旭篆书(变体)中规中矩。我何不也写一幅,虽不求万古千秋,名扬四海,却也能一慰平生。

想着,便打开随身的行囊,拿出携带的笔、墨、砚来,一边溪中取水磨墨,一边思忖,前面已有两处“白鹿洞”,总要写出新意才好!再一想,别人摩崖用朱砂书丹,我用黑墨,这算是题壁吗?想到此只有苦笑而已。既已起了此念,就顾不得许多了,于是提笔写去,顷刻,“白鹿洞”三个大字已跃入眼帘,看后,觉得不太满意,又挥笔添描……

此时,不知从哪里来了几个人,像是白鹿洞的生员。

其中一人问道:请问先生从何而至?为何不经允许在此涂画!

是啊,洞中那许多摩崖,都是往来的官员或视查、或慰问、或探访、或交流来的,摩崖也是由洞主专门邀请的。如人人都想题写就题写,想雕镌就雕镌,想摩崖就摩崖,那成何体统吗!

中年儒生听后,毫不慌张,他嘿嘿一笑,答道:山水自然,来自天赐,非人所擅有;提笔摩崖,亦非官员之专利;官员既题得,我辈亦题得。我一未题“到此一游”之类的庸俗之词;二未破坏自然环境之整洁,有何不可?再说,请问鄙人所题之字可入得诸位法眼否?可入得已题摩崖之列?

这一来形势逆转,气氛突变,前来问罪的人仔细一看所写之字,也都不再作声,顿时气焰收敛了许多。于是只好后火烧牛皮自转弯,说道:如此,先生到此为止,你写过的墨迹,反正也难经风吹雨淋,保持不了多久,自然也会化为乌有的。

中年儒生一看,细一斟酌。白鹿洞来人虽不怎么客气,话却有些道理。自己如果对书写的字不予处理,的确过不了多久,就会被雨打风吹去。如果坚持请人雕镌,也需些时日,耽误行程,不如作罢。遂不再与之争论,连落款也顾不得写,就默默整理好行李,拂袖而去。

这件事,白鹿洞生员后来禀报洞主。洞主觉得奇怪,就叫生员陪同,前往题字处观看个究竟。谁知洞主一看字迹,大腿一拍,连说:“好字!好字!”“依我看此字虽非绝佳,亦属上乘。此人无墨守陈规之心,却有突破陈规之意。你看此人写字完全不依法度,而形意结合,特别是这个“洞”字,篆字应该写为洞,而他“氵”那三点,用楷体而非楷体,是篆书而非篆书,颇有变化;而“同”字上边的方框写成一个半圆,此非形意结合耶?”

于是破例命石工,对这位未留姓名,但不是官员的中年儒生留下的墨迹好生雕镌,这才使得此“白鹿洞”三字保存至今。


7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