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贵州贵阳乌当:奋力打造乡村振兴新标杆

2020-03-18 15:06  阅读:144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

疫情防控不容缓,脱贫攻坚劲不松。乌当区将高标准、高质量把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发展产业、项目带动、稳定就业、社会帮扶为重点,建立健全稳定脱贫的跟踪监测、返贫致贫预警机制和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深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共筑行动”,坚决防止边脱贫、边返贫、边增贫,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新起点上,乌当区将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用乡村振兴措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克服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奋力打造乡村振兴新标杆。

乌当区羊昌村村民在中药材繁育大棚里除草

凝心聚力 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3月12日一早,羊昌镇羊昌村村民刘继德就赶到离家几百米的德昌祥中药材繁育基地,施肥、除草,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早在几年前,刘继德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守着田土过日子,靠天吃饭。“以前,除了种水稻就是种苞谷,家里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外出打工,一年的收入也勉强够用。现在不一样了,土地流转出去了,自己在家门口打工,家里的收入增加了,日子也越过越好了。”刘继德一边除草,一边高兴地说。

2018年,贵州德昌祥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入驻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羊昌发展白芨直播育苗基地,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农户流转土地给村集体,由村集体建好大棚后租给公司,大棚的日常管理、种植、运营等都由公司负责。

“目前,繁育基地的效果非常不错,每亩可繁育150万株苗,按现在的市场价来算,每亩的产值超过10万元。除了聘用当地村民作为公司固定员工,每到需要大量用工的时候,都会带动周边村民务工,并优先使用贫困户,用工最多的时候一天有近20人。去年,公司劳务费就发放近20万元。”贵州德昌祥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夏登玺说。

不到两年时间,中药材繁育基地已从10亩发展到100余亩,覆盖羊昌、平坝两村,而刘继德已成为基地的固定员工,在家门口当起了“上班族”。“现在,每年的土地流转费就有1600元,我一个人在基地上班,年收入就有4万多元,再也不用出远门,这比以前种地和在外打工强太多了。”刘继德说。

中药材的种植不仅为羊昌镇产业发展开创出了一条新路,还盘活了村里大量的土地和村民闲置耕地,提升了土地效益,为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让他们不出远门就可以挣到钱。

平坝村小洞组建档立卡贫困户郑少武也长期在中药材繁育基地务工,“自中药材基地投入使用以来,我就一直在基地务工。以前想要增加收入,就得到外面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赚钱顾家两不误。”

农时不等人,正值春耕时节,乌当区坚持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两手抓、两手硬,与农时“赛跑”,为全年农业生产开好头、起好步。田间地头春潮涌动,温室大棚春意正浓,描绘出一幅多彩“春耕画卷”。

打赢脱贫攻坚战,发展产业是根本。乌当区注重提升脱贫产业质量,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格局,完善产业脱贫机制,推动脱贫产业从“遍地开花”到“遍地结果”,让特色产业持续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强大动能。

今年,乌当区将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把握“八要素”,践行“五步工作法”,结合本区实际,打造一批特色高效经济作物产业带、产业板块,促进采摘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康养农业等农业新业态发展,推动城乡共享发展,实现每个乡镇形成一个主导产业,“五子登科”产业均有1至2个引领示范型龙头企业。

深化改革 构建稳定利益联结机制

初春季节,在乌当区下坝镇谷金村,蔬菜大棚内绿意盎然,辣菜、白菜苔、红油菜、豌豆尖等蔬菜长势喜人,村民们忙着采收成熟的蔬菜,现场一片繁忙景象……

“看样子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谷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杨明友高兴地说,现在正是蔬菜上市的季节,他们村的蔬菜很畅销,疫情期间没有受太大影响,虽然这段时间很忙,但大家收入肯定会越来越多。

杨明友算了一笔账,村里开始发展大棚蔬菜产业后,他将自家11亩土地流转出去,每年土地流转费就收入6600元。剩下的土地自己种蔬菜,收成后合作社帮忙销售,自己在合作社务工,一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全家一年有4万多元的收入。

而几年前,谷金村还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山村,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祖祖辈辈以种植苞谷、水稻为生,靠天吃饭,是个名副其实的空壳村。

“以前的谷金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地里种的都是水稻和苞谷,村民们都是靠天吃饭。虽然出产的蔬菜瓜果品质优良,但是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畅,鲜果蔬菜无法对外销售,无法为村民带来收益。”谷金村党支部书记王万玉说。

2017年,谷金村大力发展大棚蔬菜产业。村民不仅可以将自家闲置土地流转入合作社,还可以在合作社打工。外出务工的人纷纷回乡发展,谷金村这片土地开始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为了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谷金村采取订单式产销模式,以“村集体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方式,农户以土地入股,村集体合作社用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贫困户,年底合作社经营所得纯收益按照村集体合作社60%、村民40%的比例进行分红。

看到一个个拔地而起的蔬菜大棚,村民们开始有了致富的信心,纷纷拿出土地入股,参与到蔬菜种植产业中来。村民的腰包开始鼓了,谷金村的发展越来越好。

近年来,在加快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乌当区注重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结合,建好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更多农户脱贫增收。2019年,乌当区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67个、家庭农场5个,“村社合一”实现全覆盖;精准实施资产收益扶贫,参加“三变”改革行政村60个,实现农业行政村全覆盖,实施共享项目25个,土地山林入股14827余亩,入股资金2112.6万元,项目总投资14.209亿元,参与共享人数6600人,其中贫困户1433人。

接下来,乌当区将进一步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构建更加紧密、更加稳固、更加持久的利益联结机制。围绕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等,培育壮大具有一定经营规模、集约化程度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新型经营主体。同时,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引导经营主体与基地农户建立多层次、紧密型、共享性利益联结机制,共享农村产业革命的红利。

巩固成果 筑牢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对于家住东风镇云锦尚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的卜国兰来说,如今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不仅能住在城里,还能在城里上班。自从搬到易地扶贫搬迁点后,全家开始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生活越来越幸福,致富越来越有希望了。”去年6月,卜国兰一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从下坝镇喇平村搬出,住进了城里。目前,卜国兰夫妻俩都有了工作,孩子在城区读小学,夫妻俩每月有将近6000元的稳定收入。

“搬迁之前也有很大的顾虑,因为自己什么都不会,担心搬过来之后找不到工作,家里没有任何其他的收入来源。”卜国兰说。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刚搬来没多久,区人社局工作人员就挨家挨户上门登记就业信息,了解就业愿望。因为要照顾孩子,卜国兰希望能够找到上下班时间固定,并有双休的工作。

在区人社局的帮助下,卜国兰很快在贵州捷盛钻具股份有限公司上班了,“离家近,每天上班只需要过一个马路,很符合自己的要求。”

“现在,家里有了稳定收入,再加把劲,致富也不是梦。”卜国兰对未来充满信心。

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去年5月,乌当区人社局成立了云锦尚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提供就业服务,摸清贫困劳动力基本情况、就业意愿和就业服务需求,制定实施方案,专人帮扶精准服务,通过系列精细举措,促进就业扶贫政策落到实处、见到成效。

“为确保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我们着力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目前,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户就业率已达100%,实现了‘至少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乌当区易地扶贫搬迁点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杨增江说。

搬得出,更需稳得住。乌当区把易地扶贫搬迁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着力抓好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综合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等,让搬迁群众享有同等城市配套、同等公共服务。

为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乌当区通过深入实施产业帮扶、项目帮扶、教育帮扶、医疗帮扶、金融帮扶、社会帮扶六大帮扶,加快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弱项,提升扶贫资金项目带动脱贫成效,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如今,随着基础设施改善和民生短板拉长,一项项为民谋福祉的民生工程,让贫困群众的获得感越来越强,脱贫质量大幅提升,一幅全面小康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5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