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2023-05-08 15:24 光明网-《光明日报》   李昱莹  阅读:111 

  牢记嘱托、砥砺前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讲述感召与决心——

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编者按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并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祝贺。

  在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殷切期望:党的二十大对建设农业强国作出部署,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农民在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金山街道东元社区的农田里插秧。新华社发

  从2009年至今,中国农业大学探索建立了覆盖全国24个省区市91个县市区旗的139个科技小院,培养了大批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对于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将如何切实行动?我们邀请师生代表畅谈心声。

  【师生讲述】

让知识在田间变为生产力

讲述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张福锁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纸短情长、字字千钧。我们致力于培养的学生,就是要扎根一线为农民做实事、解难事,就是要在解决农业发展问题中做科研、治学问,就是要在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培养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总书记对同学们的充分肯定和殷殷嘱托,让我们激动万分、备受鼓舞,更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右二)在云南古生村指导学生和当地村民开展农业绿色生产实践。光明图片

  作为科技小院的指导教师之一,带领师生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是我科研生活的真实写照。科技小院师生每年有200多天扎根农村,把教学、科研和推广延伸到乡野田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农业生产从种到收,从整地到施肥、灌水、病虫害防治和收获,科技小院师生全程提供“保姆式”系统服务,让农民对技术产生兴趣,引导农民自愿采纳新技术,促进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科技小院人才培养的特点之一,就是“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将研究生培养过程植根于广大乡村,使其融入地方产业发展、农业企业发展的大环境中,调动地方政府和农业企业参与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拓展研究生培养队伍,有效解决了研究生培养平台短缺、条件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多方参与、多主体联合,有效解决了研究生培养与被培养主体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而制约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质量的问题,最终实现“勤思多悟立德、实干真学树人”,形成了科技小院“零距离爱知笃行,干中学追求卓越”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党和国家对农业科技越来越重视,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我们正处在大有可为的时代。一代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用自己的抱负与热忱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在实践中厚植爱农情怀、学农热情、强农责任,不断练就兴农本领,矢志担当起农业强国建设的时代使命。

  立足新时代,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建设理念,科技小院将勇担立德树人、爱农兴农的时代重任,主动服务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等战略需求,大力推进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校地合作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不断在农业科技核心关键领域和“卡脖子”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不断提升爱农兴农新型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适应度,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助推“一带一路”农业绿色转型

讲述人:中国农业大学驻扎科技小院青年教师 焦小强

  这几天,我反复研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回信中总书记称赞的新时代中国青年“自找苦吃”的精气神,恰恰就是驻扎在科技小院的同学们身上的特有气质。

  科技小院的同学们人均一年驻扎农村200余天,他们肩扛责任、心怀“大我”、眼中有光、脚下有路。这是在服务农业农村发展、帮助农民增产增收的过程中踏实历练、深入思考而形成的,是新时代农学学子对乡村振兴的责任与担当,更是科技小院的灵魂所在。有了这种精气神,任何风雨困难,都阻挡不了他们前进的脚步。

  我们通过设立“中非科技小院”,培养了60多名非洲研究生。按照“1 1 1”的培养模式,非洲留学生第一年在中国进行理论学习和科技小院的实践教育;第二年回到非洲,按照科技小院的模式与非洲小农户一起开展本地化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第三年返回中国进一步学习研究。非洲留学生每年驻扎在科技小院的时间是150天以上。经过三年的学习锻炼,他们对农村的了解更加深入,对技术的掌握更加熟练,对在科技小院中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深入农村一线开展调查研究的方法掌握得更加牢靠。他们将科技小院的模式落地在非洲,在非洲国家讲述中国故事、分享中国智慧。

  面向未来,我们更要秉承科技小院的初心和使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同时,团结更多“一带一路”合作伙伴,推动更多国际留学生讲述中国故事、传授中国经验、担当交流使者,通过中国科技小院,助推“一带一路”国家农业绿色转型发展。

  作为科技小院的青年教师,我们将在生产一线与同学们并肩作战、共同成长。

农民笑脸就是最好的回报

讲述人:河北省曲周县苗乐园科技小院学生 丁良靖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我们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中,高度评价了青年学子服务乡村振兴的自觉行动,句句鼓舞人心、字字催人奋进。作为河北曲周县苗乐园科技小院的一名学生,我深感自豪。

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河北省曲周县前衙科技小院,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在葡萄种植园内测试葡萄糖分。新华社发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但农活干的却不多,直到来到河北曲周,来到科技小院,深入农村一线,自己亲手种植甜叶菊,才切身感受到农民对于农业科技的渴求。正是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培养出的爱农情怀,在无形中激励着我练就兴农本领,努力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如今,我驻扎在苗乐园科技小院已经有一年半时间了,我始终记得,科技小院的老师教育我们要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小院里的生活忙碌而充实,虽然苦过累过,但看到农民收获后的喜悦,我深感这一切都值得。在曲周,我们科技小院的同学们调研全县甜叶菊产业基本情况,联合本地龙头企业全力推广甜叶菊种植,积极培训农户甜叶菊种植技术,帮助他们稳产增产、保本增收,在曲周县连年遭受洪涝灾害的情况下,保证了甜叶菊种植面积稳定在2万亩以上,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我看到了知识的力量,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农民们增收后的笑脸,就是对我们“自找苦吃”的最好回报。

  在科技小院的学习生活中,我从一个不敢在公众面前讲话、听不懂方言、喝不惯曲周水的外乡人,变成了一名随时可以进村入户的“荣誉村民”,变成了一名可以为农民深入讲解种植技术的“讲师”,成了农民眼中的甜叶菊种植“专家”,自己也深深融入了这片土地。感谢科技小院为我们创造的锻炼机会和成长环境,让我们能够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实现青年人的价值和梦想。

农业多面手 守护苍山洱海

讲述人:云南省湾桥镇古生村科技小院学生 王明阳

  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我们的激动之情难以言表,这份肯定、嘱托和鞭策,将化为我们矢志建设农业强国的坚定决心和务实行动。

  科技小院模式是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新模式。自2009年在河北曲周建立第一个科技小院起,10多年来,小院的工作模式和规模也在不断发生改变。2022年,我们一群年轻人来到云南大理,开启了一条洱海保护与农业绿色发展协同推进之路。

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云南古生村科技小院师生在查看油菜薹长势。刘铮摄/光明图片

  研究生入学两年来,我已经在小院驻扎了440多天。在科技小院,我们在生产实践中寻找问题,在服务实践中探求答案。在这一年多与农户的共同劳作中,我体会到了农民“披蓑半夜耕”的辛苦;在一次次的农户培训和田间科普活动中,我体会到了自己矢志服务“三农”的青春价值,也从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研究生,变成了服务农业生产的多面手。

  虽然我们驻扎在小院,可我们想做的事从来不限于这方小天地。在科技小院,我们实现了课堂学习与田间实践的紧密结合。10多年来,小院学子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从学校到小院,我们是继承“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精神的小院学子;从小院到学校,我们又是“团结、朴实、求是、创新”的农大青年。

  今后,我们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洱海边的田埂上激扬青春梦想,守住苍山碧绿洱海清波,助推农业绿色发展,努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根在土地 志在“三农”

讲述人:北京市平谷区西樊各庄科技小院学生 王雯欣

  在科技小院这几年,我们驻扎在大江南北不同的乡村,却怀揣着强农兴农这个共同梦想;我们面对着不同的农业生产实际,却牢记着农业绿色发展这一相同目标。我们曾在小院里写过“大文章”,曾为了“虫口夺粮”连夜奔忙,曾走家串户做农业技术推广,曾住进农家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只有深入了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才会知道“象牙塔”里的研究成果变成生产实践有很长的路要走,才能沉淀出一份份朴素真挚的为民情怀。

  我们深深意识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当增产增收的喜悦绽放在农民面庞,当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画卷绘成现实,我们何其有幸:山乡巨变中,有我们每个小院人的选择和坚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加体会到“自找苦吃”创造出的幸福美好。

  作为知农爱农的青年学子,科技小院是我们成长为青年先锋和事业闯将的大田野、大舞台。如今,我们根在土地,志在“三农”,和乡村这片沃土共成长。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陈鹏、张胜、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刘铮)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08日 07版)

0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