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古建VS春天 来庐山感受春景“天花板”

2023-03-19 10:01  阅读:5502 

庐山古建筑众多

它们置身于青山秀水间,

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桑,

或雄奇,或秀美,

或古朴,或俏丽,

无时无刻不在展示着美的魅力。

趁着春光明媚,奔赴大好山河

与庐山古建筑一起留影!

图片

白鹿洞书院坐落在庐山五老峰南麓。唐贞元元年(785),洛阳人李渤与兄弟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养鹿。因此地山峰交叠,地形如洞,故名“白鹿洞”825年,李渤就任江州刺史,于此兴建房舍。五代南唐升元四年(940),李氏君主在此建立了庐山国学。北宋初年扩建为书院,命名为白鹿洞书院。1001年,宋真宗赵恒赐予国子监印本《九经》,并开始大力整修孔庙、书院。白鹿洞书院由于拥有宋太宗亲题的匾额,且在这一年进一步整修、扩建,从此名扬全国。

现存的白鹿洞书院由不对称的五路四合院组成,背依山坡,面对流水,规模在江西三大书院中首屈一指。共有殿堂、祠宇、斋舍、楼阁等28座,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建筑群依照地形采取串、并联的布局。五个大院,既有纵深方向的层层递进,又有横向连通。书院由礼制性建筑和实用性建筑两部分组成,以礼制性建筑为重点。白鹿洞书院礼制性建筑突出祀孔系列,以棂星门、泮池、礼圣门、礼圣殿为主轴。

其中礼圣殿是书院中等级最高的建筑物,歇山重檐、翼角高翘,回廊环绕。但与一般文庙大成殿不同的是,青瓦粉墙使这座恢宏、庄严的殿堂,显出几分清幽和肃穆,并与四周坡屋面、硬山造、带有民间风格的建筑显得非常和谐、协调。其右侧是一组祠宇建筑,有朱子祠、宗儒祠、崇德祠、报功祠等,专门用来祭祀和纪念为白鹿洞书院建有功德的人。礼圣殿以左多为实用性建筑,为御书阁明伦堂、鹿洞。前一进御书阁,因宋太宗和清康熙帝赐书而建,采用重檐歇山顶,体量虽小,却很精致。门前有一对柱联,上书“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道出了书院与中华文化和大自然的高度契合。后一进鹿洞为一拱券式砌体。洞中置一石雕白鹿。洞上建思贤台,为明嘉靖年间建置。

西端有朱子祠等建筑。东端原为号舍,清宣统二年(1910),人们在此兴办“江西高等林业学堂”,现为白鹿洞书院文物管理所的办公和生活服务场所。中间三路则基本保持着晚清时期的面貌,占地约4200平方米。

西路是书院主轴线,前有棂星门,为一五开间石牌坊。上有明人所书“白鹿洞书院”石刻。门后为一形制少见的长方形泮池。池后礼圣门,为一幢两坡顶五开间平房。门内为一广庭。庭后两侧有廊庑,中间即为书院等级最高的建筑一礼圣殿。其规制较一般县文庙减等,面阔五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

中路也是一条重要的轴线。前为八字头门,门内有御书阁。其为一座三开间二层重檐歇山顶楼阁。阁后亦有一庭。庭后明伦堂,乃一五开间大厅。堂后在山体中凿有一洞,题曰“白鹿洞”。洞内有一座白鹿雕像。洞前从山中挖出一小块平地形成一个小院。院侧有蹬道。拾级而上,即可到达白鹿洞顶上的书院制高点一思贤台。在此可一览整个书院的风光。

东路前亦有一八字头门。门内有宗儒祠,为一座五开间带前廊建筑。祠后有小院。

白鹿洞书院保存有宋朝至民国的大量石刻碑记,并建有东、西碑廊。其中有书院兴废重修、书院教规、著述等记载,还有游人留下的诗词游记,是研究书院的可靠史料。部分文学与书法艺术作品,堪称人文之珍宝。白鹿洞书院前还有许多摩崖题刻,不仅有刻在山崖上的,还有刻在溪涧之中的。如著名的朱熹题刻“枕流”,就刻在贯道溪中的一块巨石上。这些碑刻和摩崖,是白鹿洞书院重要的历史遗存和特有的人文景观,极大地丰富了书院的文化内涵。

白鹿洞书院环境优美,风光如画。门前贯道溪上的拱桥和桥头矶上的小亭,与碧水青山相映成趣,成为从古道行至书院的前奏,也是书院的重要标志和景观。白鹿洞书院拥有山林3000亩,保存着庐山的原始森林和植被。

白鹿洞书院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合称为“中国四大书院”。1959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观音桥因桥北有观音阁而得名,又名“三峡桥”,位于白鹿洞西2.5公里处,栖贤谷之间。观音桥为单孔石构,跨于三峡涧的绝壁之上。三峡涧水自庐山五老、汉阳、太乙诸峰倾泻而下,水流迅猛,波涛翻滚,水鸣如雷。观音桥下是涧水深邃的“金井”,深达三四十米。

观音桥建造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长24.2米,宽4.1米,高10.67米,系单孔券拱结构。桥面以大石铺成,两侧砌筑石栏杆,南北两端各设石阶四级。桥孔有五道并列券。拱券内圈由2行、共105块、各重约1吨的花岗石首尾相衔。筑成的拱券凸凹榫结,呈弓形结构,设计极为精妙。桥西左侧有石阶可通桥东。凭栏下瞰,深潭水激,令人目眩。昂首可见拱顶上刻有“维皇宋大中祥符七年,岁次甲寅二月丁巳朔建桥”“江洲匠陈智福、智汪、智洪”等铭文。刻石历历如新。

此桥系南国桥梁建筑工程的杰作,工巧神奇,十分罕见。苏辙、黄庭坚等文人墨客都曾留下咏叹此桥的诗篇。当代桥梁专家茅以升也对此桥的建造技术称赞不已。

1988年,观音桥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落星墩,高相当于16.5米,面积不大,位于现在的庐山市紫阳堤南二里湖中心(鄱阳湖),是庐山市的地标性建筑物和象征性文物古迹。这座千年的古建筑,从宋代起 ,就开始修建庭院,从明代加建亭台楼阁,便形成了的观景台、古塔、牌坊、禅院等。落星墩历史悠久,由于历经沧桑的岁月,如今只剩下一塔一寺了。

在五代,有一位皇帝,赐封它为"宝石山",并捐建"福星龙安院"于“山”上。其实,这山就是一块巨大的石头,据说是流星坠落所成,故名为落星石,又名落星墩(《水经注》中记载:落星石,周回百余步,高五丈,上生竹木,传曰有星坠此以名焉)。

岛上仅有一座牌坊、一间禅院、一个观景台以及一座古塔。禅院大门落锁,但通过窗户间隙依稀可见曾经的生活痕迹。禅院两侧有阶梯可通往位于禅院中间的平台,在此远眺可见远处鄱阳湖的主要航道船来船往,近处草原绿洲茫茫一片,不时还有候鸟飞过。

岛上的七级宝塔是落星墩上的最高建筑,内部有楼梯可达塔顶,但塔内楼梯狭窄,仅可供一人通过,登至塔顶依稀可见已经蒙灰的禅文印刻在墙上。

石岛常年被被烟波浩渺的湖水淹没,很难见到它。只有当枯水季节来临,水位下降,才能露出它的真面目。

图片

庐山别墅建筑群整体坐落于庐山山顶牯岭镇。1886年,22岁的英国传教士李德立第一次登上庐山,他被这里的“隐遁”风光打动,决定全面着手规划开发这片土地。他从清末地方政府手里租来了牯岭镇的土地,将其设置为英租界,随即请来建筑师着手进行这里的开发建造。自此以后,庐山成为我国著名的避暑胜地,近代史中众多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曾在此驻足。1994年,庐山别墅建筑群内的美庐别墅(河东路180号)、熊式辉别墅(中八路359号)、朱培德别墅(柏树路124号)、河东路176号别墅、河西路442号别墅河东路175号别墅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余诸多别墅分别被划定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和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庐山御碑位于庐山仙人洞景区入口处白鹿升仙台上,有石阶相通。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明太祖朱元璋为纪念周颠而赐建此碑亭。

御碑亭为石构歇山顶方亭,坐北朝南。亭通高6米,边长5.88米。月台面阔11.88米,进深13.58米。亭东南、西三面开门。门高2.35米,宽1.58米。亭壁厚1.05米,四角立方石柱。正脊两头饰鳌鱼张口吞脊,正脊中缀宝瓶。四角戗脊倒鱼起翘。角梁则是在翘角石下刻成宝剑等式样代之。铺作以浅阳刻三才升示之,卷云插棋出檐。南面中间铺作部分刻成两边相向张口双龙的“御制”匾额。屋面石板上刻瓦楞及瓦当滴水。亭中方形石藻井,中间刻成圆形双龙戏珠浮雕。

亭中立御制《周颠仙人传》碑。御碑由大理石加工而成,高3.6米,宽1.3米,厚0.2米,为平座。碑首浮雕二龙戏珠。正面刻有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周颠仙人传》。碑名为篆书,字径14厘米;正文阴刻楷书直列,字径3厘米;背面是朱元璋的《祭天眼僧者周颠仙人徐道人赤脚僧文》和两首诗,书法出自明初书法家詹希源之手。正门门柱和两侧立柱上刻有民国时期的两副对联。门柱上是陆伯年的“一亭烟雨成壑松,四壁云山九江棹”;两侧外立柱上为罗侠仙的“姑从此处寻踪迹,更有何人告太平”。1959年被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此亭自建造至今600余年,曾多次毁建,多次维修,但都基本保持了原貌。民国六年(1917),胡瑞林等人捐修时将亭北门封堵。最近一次较大的维修是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由原国民党庐山管理局局长谭炳训发起,维修时增建了花岗石护栏和花岗石铺地的月台。197年,庐山文物管理所为加强保护,在亭的三个大门上加设了铁栅栏围护。此建筑保护状况良好,文物本体保存完整,建筑结构稳定。

图片

庐山会议旧址建筑群,原为枯岭军官训练团旧址,包括庐山大礼堂、传习学舍和军官图书馆三栋建筑。

1996年,庐山会议I旧址建筑群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庐山大礼堂,即庐山会议旧址,坐落于庐山河西路504号,东濒长冲河谷。1935年动工兴建,原系国民党军官训练团的大礼堂,后改为庐山人民剧院。该建筑为两层砖石混合结构。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830平方米。前部立面采用仿古形式,中部出短檐,屋顶铺设蓝色琉璃瓦,充分运用中国传统的造型表现手法。1959年的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的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均在此建筑内召开。会址坐北朝南,混凝土结构,铁瓦分水顶,四周封火墙,建筑面积约为2466.4平方米。

传习学舍建于1936年,混凝土结构,六层新古典主义建筑,平面呈长方形。目前,传习学舍被改造为庐山大厦,为庐山牯岭镇内的五星级宾馆。

同时期建造的军官图书馆为三层砖石混合建筑,采用大屋顶的仿古建筑形式。军官图书馆现被改造为“庐山抗战博物馆”的展厅。

图片

赐经亭位于黄龙寺后约200米的小山顶上,面对石门涧,保存基本完好,可循麻石台阶而上,也有简易公路可至黄龙寺。

明万历十四年(1586),神宗皇帝为纪念其母肃皇太后,命工部刊印“续藏经四十一函并旧刻藏经文六百三十七函”恩赐庐山黄龙寺。明万历十五年(1587)由时任分巡九江兵备佥事的顾云程建造此亭,又称黄龙寺御碑亭。

赐经亭为石构,类似歇山顶方亭,坐东朝西,边长4.9米,高5.9米。花岗石方柱抹角边长35厘米,柱间距3.1米,鼓状八棱瓜形柱础高50厘米。方整花岗石板铺地。正脊两头下吻剑龙张口吞脊,正脊中缀宝瓶。铺作象昂外出三跳,无棋。

栌斗以刻有卷草图案的石板相连。西面素平额枋垫板中刻“御制”匾额。板下为阳刻六边形蜂巢状图案的由枋。石平顶天花中央浮刻龙云戏珠。石板屋面檐口刻瓦当滴水,檐口高4.2米。亭中立明神宗颁布的《护藏敕》和《圣母印施佛藏经赞》大理石碑,通高180厘米,宽100厘米,厚15厘米。碑首高70厘米,上刻蟠龙螭首图案及“御制”二字。碑文记载了神宗皇帝为母亲赐经黄龙寺的事由始末。碑座为素平长方四棱台,高60厘米,长130厘米,厚60厘米。

此亭保护状况良好,目前未发现维修的历史记载。1997年庐山文物管理所在亭四周加设铁制围栏,并修简易登山石阶。建筑本体除额枋下的雀替遗损外,建筑主体保存完好,且结构稳定。1959年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恭乾禅师塔位于金竹坪千佛寺遗址后。恭乾禅师,名仁敬,法号恭乾。明万历七年(1579),恭乾禅师来到庐山金竹坪建千佛寺,被尊为该寺的开山祖师。其后于南昌讲经时坐化,归葬庐山金竹坪。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恭乾禅师弟子绩芳等修塔院后世曾经多次维修。1986年庐山文物管理所重新修复,后因山洪冲毁。1995年庐山申报世界遗产时再修,保存至今。

恭乾禅师塔为其墓塔,共三级,由八大石构件组成。塔高3.5米,基座直径为1.3米。基座上有10个六角石墩,墩上用仰覆莲承托六角石柱。柱六面刻有“皇图巩固”“帝道遐昌”“法轮常转”“佛国增辉”“阿弥陀佛”等佛语。柱上托以石檐。檐上立一葫芦形宝顶。此塔集经幢与喇嘛塔的特点于一身,比较少见。

恭乾禅师塔铭碑共两通,立于塔墓前拜庭内,左右各一。碑上覆单开石亭。碑首无饰,平座。碑高150厘米,宽100厘米,用青石制成。碑名“恭乾禅师塔铭”,字径12厘米。正文阴刻楷书直列,字径3厘米。

塔后用石块筑成半圆形护围,围中为四柱三碑。中间稍高,上刻“明传贤首宗二十六代恭乾禅师塔'等字。左右两块均为无字碑。塔前为祭坪,左右分别立有大小相同的石碑。碑文已模糊不清。塔左有一天然巨石,上镌“卧碑”二字,旁刻“明恭乾禅师塔”六个大字。卧石上方有一巨石,形如船,故名石船。船头处立一三级六面石塔。

该塔院占地228平方米,坐北朝南。周围建有雕花石坊、花饰栏杆、碑亭和坚固围墙。拜庭宽敞,石栏雕刻得十分精美。清末,尉自明在原千佛寺遗址处改建玄妙观。民国时废。现仅留残墙乱石。1959年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坐落于庐山市南康镇冰玉涧社区南1000米的鄱阳湖滨。自西向东,由紫阳堤、紫阳桥和田公堤连为一个整体,为庐山市湖港内完整的防风浪船坞古建筑,俗称为南门栈。
堤、坞建筑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堤身结构由长条形花岗石叠砌,共20层。堤高约4米,宽8.7米。紫阳堤长280.8米,田公堤长约200米。两堤与桥总长500余米。紫阳桥为两堤中间连岸之通道,长34米,宽4.75米,高3.4米。桥拱自北向南递次减低。券拱为花岗石结构,造型独特。
紫阳堤与田公堤共围成西、东两个泊船澳。紫阳堤西端开有20米宽的行船澳口,船舶只能从西澳进入。小船则可通过桥孔进入东澳。两澳北面,为花岗石砌阶梯码头。
庐山市自北宋设为南康府治。因地处庐山之阳,古代官员、名士来访频繁。又因庐山市位于鄱阳湖出口水道要地,官舫、商舟泊港者甚繁。为避鄱湖风浪而建船坞于南城门之外。自北宋元祐年间,始构木为障。后木多朽坏。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别号紫阳)来知南康军时,大力重修船坞石堤,民称紫阳堤。明万历年间,知府田琯又在紫阳桥东接造东段石堤,民称田公堤。两堤连为一体,至今保存完整。

图片

谯楼始建于南宋乾道年间(1165一1173),为南康军衙署大门。元代被毁。元至正年间(1341一1370)重建,不久又毁。明洪武十三年(1380)再次重建,改为全木结构,作为南康府署大门。明天顺三年(1459),知府陈敏政第三次重建,“筑台为址,上构以木”,恢复成传统楼台式样。此后屡有整修。清咸丰三年(1853)又遭兵灾,此后逐渐修复,仍基本保持明代格局。
庐山市背倚庐山、面临鄱阳湖,是千年南康府治所在地。当时城内古迹众多。如果乘船从滨湖的紫阳堤上岸,入紫阳城门,便是南北走向的砚池街,古街上为长长的麻石条。有的石条被千年过往的足迹磨得溜光锃亮。街道下有排水畅通的下水道。沿途有8座横跨街道的牌坊,上面雕刻着飞禽走兽、各式楼阁与文武官员像。街尽头有一个空旷广场,耸立着“真儒过化坊”,是为纪念宋代先后在此任南康知军的周敦顾、朱熹而建。
广场北面的谯楼,又名鼓楼,为花岗石基座,既高且固,历数百年而不废。20世纪50年代,谯楼改称为周瑜点将台。谯楼下的石拱洞俗名为古老洞,可供人们纳凉。拱洞之侧便是古代府署所在地。这里有轩敞而古苍的旧式大厅、成抱围的大柱。府署后面是桂花园,内有10多株粗大的古桂树。谯楼东面,有一个用整块大石凿成的马槽。这个四五米长、1米多高的马槽,据说是周瑜喂马所用。东行百余步为一方爱莲池,有石桥曲折通往池中亭台。
现存的南康府谯楼,下为石台基,长30.5米,宽16米,高6.6米,全以花岗石砌成。中开拱券门洞一个,宽3.3米,高5.6米。台上为楼,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双槽无外廊,明间开门,次间、稍间为实墙开窗。屋顶为重檐歇山顶,绿色琉璃瓦屋面为近年修复。内部为全木结构。明间为拾梁式构架,前后槽均为双步梁。中间为七架梁。次间为穿斗式构架,中柱落地。外墙均涂朱,与石砌台基一起组成浑厚苍劲的体量造型。
鼓楼门洞两侧刻有长联一副:“曾是名贤过化,前茂叔后考亭,我亦百姓长官,且试问催科抚字;纵使绝险称雄,背匡庐面彭蠡,谁作一方保障,敢徒凭形势山川。”款署“乾隆癸未仲春下洗山右刘方溥书”茂叔即北宋大儒周敦颐,其字茂叔;考亭即南宋大儒朱熹,号考亭先生。二人均曾任宋代南康军知军。“乾隆癸未”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刘方溥,山西洪洞人,乾隆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间(1762一1764)任南康府知府。
南康府谯楼目前保存完好,且被开辟为“周瑜点将台”景区,其后建有仿古园林与之相互映衬。该谯楼于2000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微风吹过古朴厚重的古建筑
花朵笑靥飞旋穿越时光应约而来
春日的美好
与历史的厚重相互交织
身临其中
方知庐山春光如此灿烂~


33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